新闻吧 - 做个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国内新闻 > 湖北新闻 一颗“星”的力量

一颗“星”的力量

发布时间: 2020-09-29 09:24:45 来源: 未知 作者: 佚名
从华中科技大学诞生的华中数控,有着机械学院独特的“基因”:低调、务实、团结、奋进。

从华中科技大学诞生的华中数控,有着机械学院独特的“基因”:低调、务实、团结、奋进。这种文化“基因”是如何形成的?它又给机械学院和华中大带来了怎样的力量?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方采访揭开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必然。

回首华中数控攻关核心技术的历程,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说,某种意义而言,华中数控是机械学院发展的缩影,机械学院则是华中大精神的缩影。‍‍

机械学院,是华中大最先创立的学系之一,中国大学中实力最强的机械学院之一,更是华中大“起家”、最具“看家本领”的院系之一。

这里,走出了华中大第一位院士,迄今产生了7名院士;

这里,成为湖北国家科技奖的得奖大户;

这里,更是全国许多企业解难的好去处……

成功绝非偶然。

在机械学院采访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发现这里闪耀着STAR“星”文化——自强不息(Striving)、团结协作(Teamwork)、快速反应(Agility)、尽职尽责(Responsibility)。

“星”光之下,一代代人接续奋斗,传承、铸就了一种特殊的精神。

“顶天”前行

服务国家战略需求

上世纪50年代初,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拉开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序幕。

发展工业,人才奇缺。

1952年,一所全新的工科院校在武汉诞生:华中工学院。

原武汉大学、湖南大学、广西大学、南昌大学等大学的机械系、电机系等合并聚集,扎根武汉喻家山,成为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新型工科院校。

从诞生的那一刻起,“推进中国工业化”就成了华中大与生俱来的初心与使命。

服务国家需要,一代代华中大机械学院人自强不息,“顶天”前行。

上世纪80年代,第四次工业革命萌芽,智能技术及信息革命悄然孕育,西方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展开智能制造工程,争抢这一全新领域制高点。

身为机械学院教授,杨叔子敏锐地意识到,要全面实现人的解放,必须提高制造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。

1981年赴美深造前,杨叔子就受钱学森相关理论的启发,尝试将控制论与机械工程相融合。回国后,他又经常阅读外语文献,了解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,想找寻传统机械学科发展的突破口。

1989年,华中理工大学(现华中科技大学)召开“机械制造走向2000年——回顾、展望与对策”大会。

杨叔子拿出主题为“智能制造”的论文,顿惊四座。

智能制造是什么?这不是“虚无缥缈”的事吗?一些与会人员并不认可。

此时,国内制造业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悬殊,但杨叔子坚信,“智能制造”将是21世纪的主流制造技术。

这是一场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新技术比赛,不能耽搁,必须立即行动!

1991年,华中大组建智能制造学科组。

1992年,组建智能与集成制造研究中心。

1993年,联合其他3所高校承担“智能制造技术基础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。

1999年5月,项目通过验收。系列成果,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。

2015年,我国制定规划,提出“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”。

智能制造,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
肩负国家使命,决不只是一句口号,而是深深融入到机械学院一代代科学家的血液之中,体现在一项项提供国力的成果之上——

当熊有伦院士等人研发出卧式立式数控加工中心,世界看到了数控机床中国也“有”;

当周济院士提出机器“换脑工程”,成为创新发展的先行军;

当李培根院士将信息化融入制造业,技术换挡迈入快车道;

当段正澄院士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,数字化与装备结合的威力让人大开眼界;

当丁汉院士深入共融机器人研究和应用,一幅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。

……

华中大机械学院院长丁汉院士说,从机械与装备结合,到与信息、智能技术结合,老一辈“机械人”立足前沿提前布局,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更专更细。

这些年,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,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,差距仍然明显。未来制造业需要做精做透,才有可能逐步缩小差距,增强竞争力,作为“国家队”,必须“顶天”,必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。

“立地”而生

融入企业解决难题

这是发生在31年前的故事——

1989年,二汽(现东风公司)为一台从美国知名企业进口的曲轴连杆颈加工车床头疼:

这台“洋宝贝”,时不时出现严重的振动与噪音,不但严重影响加工质量,还经常发生曲轴折断事故。工人师傅说:听到独生子叫,心里真烦恼;听不到独生子叫,事故就出了。

美国厂家两次派来专家检修,几个月下来束手无策。最后,只得按合同赔偿。因为进口车床故障解决不了,工厂面临停产之困。

当时,华中大机械学院正与二汽合办培训班。听闻此事,机械学院的骨干教师吴雅等人赶到工厂。

一年内,吴雅等人前往十堰12次,吃住在厂内,加班加点,每次都在半个月以上。

1990年9月,“洋宝贝”的毛病终于被攻下了!相关成果还获得了当年华中大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!

融入企业,埋头苦干,解决难题,形成成果。“立地”,与企业“打成一片”,快速反应,成为机械学院与生俱来的“基因”。

数十年来,在二汽、武钢、葛洲坝工程等车间、工地上,都留下了华中大人的身影。近十年来,他们还走出湖北,在广东、无锡等设立研究院,立足当地产业,贡献科技力量。

认准了方向

就一直干下去

机械制造,工业的基石。

夯实这块基石,没有捷径,只有团结协作、尽职尽责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向前沿科技发起不懈冲击。

瞄准前方,踏踏实实,埋头苦干。在机械学院,一个项目一干就是一二十年的团队比比皆是。

机械学院康宜华教授是杨叔子的学生。他回忆说,1984年,老师开始钢丝绳无损检测研究,接到的第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是原煤炭部的“六五”攻关项目,起点就是实现“断丝的定量化”检测。

“定量化”是“数字化”的更高层次研究。“模拟机”没有的时候,他们就研究“智能机”,涉及到的传感器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均是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
那时候,用于磁测量的传感器很难买到;软件编程写代码工具落后,错了一个符号就得从头再写。

认准了方向,就一直干下去!30多年来,钢丝绳团队一届传一届、一代传一代,他们被一根钢丝绳紧紧凝聚,产生了一大批成果,在企业、港口、大桥上广泛应用。

一颗“星”,激励他们克难前行——

陈学东教授团队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,超大采高支架不断创造世界记录,让中国制造“扛得住、缓得了、卸得掉”。

熊蔡华教授团队研发康复机器人,改善治疗效果,缩短治疗时间,为康复医疗领域送来高品质“好帮手”。

……

“肩负强国兴国的使命,学院已经形成了一个好传统:瞄准‘卡脖子’难题,协同作战,攻克碉堡。”丁汉院士曾在德国留学,对科研和应用上的“细致细致再细致”感同身受。他认为,在中国迈向“制造强国”的征程上,特别需要专业的科学素质,扎实的产品迭代,一批稳定的人低调奋进。

他期待,在“星”光的前方,有更多优秀年轻人加入,挑起“国之重担”,奋力前进,攻克前方一个个“卡脖子”碉堡。

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)

  • 关键词浏览:
  • 华中科技大学
  • 古都夜未央 洛阳正青春
  • 夏夜的洛邑古城,流光溢彩,游人如织。身穿汉服的俊男靓女罗衣飘飘、团扇遮面,怡然漫步于悠悠琴声之中,空气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。...

  • 福建宁德多举措推动文旅市场回升 旅游业绩创新高
  • 第三季度,宁德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417.76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17.91亿元,分别同比增幅33.6%和46.2%,旅游人数、旅游收入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。...

  • 未来三年 泉州更新重置37条供水管道 总长约127公里
  • 1日傍晚,泉州中心市区宝洲街和刺桐路交界处供水主管破裂,造成周边路段积水、堵车及多区域停水。...

  • 疑因搭讪起冲突,唐山多名男子在烧烤店围殴多名女子
  • 6月10日,网友发布网帖称河北唐山机场路一家烧烤店多人起冲突,疑因男子酒后搭讪女子,后多人对女子进行殴打。机场路派出所回应,有出警。...

  • 福州推进城市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建设 打造居民家门口的“幸福圈”
  • 近年来,福州大力推动一系列社区改造更新工程,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,去年,军门社区成为福州市首批11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社区之一。...

  • 《济南市绿化条例》2022年3月1日起施行
  • 为更好提升泉城生态环境,推动济南市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,济南制定出台了《济南市绿化条例》。...

  • “人才”来济南能领几张卡?看新政背后人才密码
  • 两天前,在济南一家企业就职刚满一年的小宁领到了一张特别的卡片,这张由济南市发出的“泉城安居卡”将为来济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保障。...

  • 济南市市中区开展“强师固本·强课提质”现场会
  • 11月30日,济南市市中区“强师固本·强课提质”现场会在济南市东河小学举行。在学生作品展示区,郑煊可同学分享了学校“走泉城爱家乡”主题教育活动,并介绍了同学们制作的作品。...

  • 共谋大发展 山东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
  • 10月下旬,济南市莱芜区、钢城区、长清区、平阴县分别与泰安市岱岳区、肥城市、东平县先后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,贯彻落实上下游协同治污原则;...

  • 感动!女子在户籍室看到亡夫的照片泣不成声
  • 10月19日,在滁州市来安县半塔派出所户籍室,一名女子在为其丈夫开具死亡证明,当看到户籍系统中丈夫的照片时,女子泣不成声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