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歌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 记者 叶辰亮摄
刚过去的周末,上海歌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在上海大剧院首演。这部歌剧讲述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追梦青年,开展左翼文化运动,成立电影小组,在“光影世界”中想象新中国,以田汉、聂耳、夏衍为首的这群“新青年”,在上海创作出电影《风云儿女》及其主题曲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上海歌剧院院长、指挥家许忠说:“歌剧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这样一部原创力作是当代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共同追梦、为人民大众创作的,是紧扣时代主题、展现时代气象、讴歌新时代精神、凝聚新时代力量的新作。”
上海是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之城,赓续红色血脉是本土创作者担负的文化使命。回望2023年的上海文艺创作,从文学到舞台,不同形态的作品殊途同归,在文化交汇融合中壮大主流价值,传承红色文脉,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。
用心用情记录“红色足迹”
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马文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,上海的文学活动和重点创作着力服务大局,为承担凝心铸魂的使命,持续组织开展“红色起点”“红色足迹”等纪实文学创作。目前,“红色起点”系列推出总计约200万字15部作品,年内新出版《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——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》《启明》,新完成《人间清白——首届中央监察委“龙华四烈士”》。
其中,《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——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》聚焦隐蔽战线上的“特殊警察”:1931年,一个中共地下支部在公共租界嘉兴路巡捕房内建立,这是在上海警察系统中建立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。到1949年5月,上海警察系统的中共地下党员发展到约500名。当时,中共上海地下党员共约8000名,警察系统的地下党员占了近6.25%。《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——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》讲述上海解放前,上海警察系统的中共地下党员们的故事,他们怎样像一把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,稳扎稳打,积蓄力量,既巧妙有力地打击敌人,同时有效配合和支援群众运动。
此外,刘统《转折:1947年中共中央在陕北》也是今年上海的重点出版项目。刘统的这部纪实文学作品,参考大量历史文献、作战报告、当事人日记和回忆录、隐蔽战线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民党方面的历史资料,收录近百幅历史照片和战场形势图,是国内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全面、最详尽的成果之一。刘统践行“事出有据、言出有因”的学术理想,在搜集历史档案资料的同时,亦沿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了两次实地探访,考察了陕北的战场、驻地、地形和自然环境,将这段历史鲜活生动地付诸笔下。
在更宽广维度弘扬红色文化
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裁阚宁辉所说:“文学精品孵化转化后,成为贴近百姓的文艺新品,充满烟火气和正能量,体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文化高度和人文温度。”红色文艺作品不仅会破圈,更会成为现象级的热点,让红色文化在更宽广的维度传播。
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《千里江山图》成为文艺市场的热点IP:同名中篇评弹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,同名广播剧选址邮政大楼中庭举办露天演读会,同名话剧网上出票十分火热,筹备中的同名影视剧也是备受期待。
现象级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已在国内50座城市、67个剧场巡(驻)演出近600场。今年,上海歌舞团探索剧场与影院“双向互哺”模式,进一步激发“电波” IP生命力。
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说:“上海文艺工作者的红色题材创作不断探索艺术规律,对社会影响和市场效益的综合考量正在日益成熟。创作者当下对红色题材的选择,讲究与本艺术门类的气质相吻合,追求更有利于艺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,让主旋律创作更贴近人心。”
上海淮剧团创作排演的原创淮剧《火种》以1926至1927年间发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题材,讲述底层产业工人的故事。主创团队大胆创新,结合工运题材的特色表达,在淮剧群戏中融合了歌剧、音乐剧手法。《火种》的文本“接地气”,音乐唱腔板式快与慢、强与弱,张弛有序地结合,旋律符合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,既不陈旧,又不失去本剧种的音乐特点。身段设计融合舞蹈与传统淮剧特色,寻求戏曲表演与舞剧的结合。
杂技剧《天山雪》历时三年打磨,亮相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。全剧以“逆风飞翔”的雄鹰精神作为几代人的共同引领,杂技人的故事串联起7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新疆、发展新疆的壮美历程,用杂技艺术语汇立体讲述各族人民携手奋进的故事。剧情时间跨度大,表现场面多且复杂,为了真实描绘沪疆两地的唯美画卷,主创将技艺表演、舞蹈和人物塑造充分融合,体现戏剧与杂技的相辅相成。过去以技巧见长的杂技艺术表演和抒情达意、表情达意结合,完成了从杂技到杂技剧的提升和突破。上个月,140人的剧组跨越5500多公里奔赴新疆喀什地区,开展文化润疆巡演活动,“天山雄鹰”在乡亲们的热烈掌声中荣归故里。
红色主题创作迸发全新活力
上海出品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和话剧《英雄儿女》今年夏天赴京演出,北京专家的点评中,频繁地出现了“青春、创新、浪漫”这些形容词,这恰恰是当下上海红色主题创作的关键词。
话剧《英雄儿女》和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今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掀起一股红色浪潮。《英雄儿女》在北京的首演场,台上志愿军们一同喊出“为了胜利,向我开炮”,台下00后观众热烈鼓掌:“英雄再次来到了我们面前!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对这部作品不吝赞美,认为上海的主创团队做到了“革命文艺深度契合当下的文化时尚和审美趣味,通过对发生在朝鲜战场上多次重逢的细腻表现,有力地推动观众的情感随着人物命运达到顶点”。“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,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。”《觉醒年代》演出过程中,台下观众与舞台上百年前的青年隔空对话,内心一次次被点燃。《中国戏剧》编辑部副主编靳文泰直言,《觉醒年代》是一部有“电影质感”的好戏,它应该更多与高校学子面对面,让年轻人更直观地感受信仰的光芒。
上海的红色历史是厚重的,而不懈进取的主题创作,贴合着时代脉动,迸发出全新的表达和活力。